当前位置:首页 > 长佩文学 > 其他题材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 分卷阅读17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5(1 / 1)

,如同双胞胎一般的摹本,而是他心思最直,认为自己是在“临摹”。 “临摹”嘛,自然是处处都要一模一样的。 装裱也是一个水磨工夫的细致活儿。更何况,米芾还追求完美,处处都想做得一模一样,甚至还专门在书房内点起一笼柏枝,用烟将自己那摹本的纸张表面熏了熏。 待到一切做完,窗户纸都青了。 米芾将原本和自己的摹本用一模一样的绢带扎好,放在书桌上,自己伸个大大的懒腰,这才想起,他竟一夜未睡。 这时他再也熬不过瞌睡虫,往书桌上一趴,片刻间已是睡得人事不知。 * 清晨时,阎氏过来。一问仆人,才知道宝贝儿子竟然在书房里练字练了一整晚,根本没有回卧房休息。 这还了得? 阎氏夫人赶忙进米芾的书房,一眼就看见儿子伏在桌面上,沉沉地睡着。 阎氏一看眼前有个卷轴,赶紧取来,展开一看,正是她昨日从宫中带回来的那枚帖子。阎氏虽然看不懂书法名家的笔意笔力,但是她认得字:“中秋不复不得相……” “就是它!” 阎氏心想。 她也不去看那另一枚,反正要找的这一枚已经找到了。她也觉得不用再叫醒儿子了。她当即将那卷轴重新卷起,带回内府之中,送还典籍司。 * 米芾昏天黑地地睡了一觉,悠悠醒来,发现已是日上三竿。 他迷迷瞪瞪地睁眼,竟是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昨晚发生了什么事,自己又是为什么整夜不睡,待在这书房里。 米芾抬头,向他的“成果”望去,突然浑身一个激灵,发现面前书桌上,只剩一个卷轴。 米芾连忙将侍从喊来,问有谁进过他的房间。 当得知是母亲来过,并从他桌上取走了一枚卷轴的时候,米芾一呆,想了片刻,连忙伸手取过桌上剩下的那一枚卷轴,展开一看—— 糟糕! 米芾竟然自己也无法分辨,眼前被阎氏夫人留下的这一幅,究竟是原作还是摹本。 救命! * 明远坐在长庆楼上,心里打着小鼓。 今天就是最后期限了。 他的确设了一个局,想要通过米芾来完成那个特殊的“花钱任务”,但如果今天米芾不来找他,他就算是错过了“死线”,没能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需要接受惩罚。 虽说惩罚只是过一个月“身无分文”的日子,明远猜想他靠各种装逼和朋友接济,估计也能熬过这一个月——但他花钱花惯了,突然之间没钱周转,那种感觉也蛮难受的。 所以成败就在今天了。 他期盼着米芾在午时能够出现的,岂料午市到长庆楼来用餐的食客都走光了,米芾还是没出现。 明远百无聊赖地翻了翻今日的《汴梁日报》,心里暗暗告诫自己:沉住气,还未到最后时刻…… 就在这时,1127突然在他耳边“哎呀”了一声。 明远意识到什么,转头透过玻璃窗,向长庆楼外看去。 九月中,汴京的天气已经相当寒冷。各家正店脚店不再像夏日那样敞开着窗户。长庆楼便成为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只有他家安的是玻璃窗。虽然玻璃材质还不算最佳,玻璃也偶有不平整,透过玻璃看出去会觉有些变形,但街道上的人影身形还是能看得一清二楚。 此刻他分明见一个年轻小郎君,带着几个伴当,匆匆朝这边过来。 明远忍不住微抿着嘴笑了起来。 可是待到长庆楼的楼梯上响起匆匆的脚步声,明远却又敛了笑容,手中哗哗地翻动着眼前的《汴梁日报》,一副刚刚吃完了早午餐,正在无所事事的模样。 “酒博士,那位常来这里的明小郎君……” 话都还未问完,米芾已经看见了坐在角落里看报纸的明远,连忙冲上来,却又装作矜持,点头打招呼道:“好巧!” 明远放下报纸,看了看米芾,才仿佛恍然大悟似的认出来人:“原来是米兄。” 他心里同时批判米芾和自己:两个虚伪到不行的家伙!明明心里都是急切无比,却偏偏还都掩饰得很好,装得很镇定。 米芾确实是心急,他连进门要濯手这茬儿都忘了,开门见山地对明远道:“上回听闻明兄曾经提起,对魏晋唐时的名家法帖有些兴趣?” 明远颔首。 “这也是巧了,小弟这里刚刚得了一幅东晋时名家的字,只是不能完全断定是原作还是摹本,所以,想请明兄品评一二。” 明远跟他客气:“哦?是吗?米兄肯信任在下,在下深感荣幸……” 这时米芾已经从伴当处取过卷轴,刷地就递给了明远。 明远自以为猜到了是怎么回事,接过卷轴,慢慢展开,只瞄了第一行,他的脸色刷地变了,整个人再也坐不住,直接从椅上站起,双眼圆睁,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卷轴。 “这是,这是……” “王大令②……” 米芾站在他对面,无声地点点头。 下一刻,两人同时念道:“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这是……中秋帖?” 明远颤声问。 曾经精研过一段时间的古玩字画,又混迹各大拍卖行,明远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幅。 王献之的《中秋帖》啊! 米芾点点头: “对,这是《十二月帖》。” 明远顿时傻眼。 他确实是给米芾做了一个小小的局。 按照他对历史的了解,米芾这个人很喜欢临摹前朝名家的名帖,比如褚遂良的字帖,而且他还很喜欢仿古做旧,能将摹本做得与真品一模一样,以假乱真。 当然,以米芾的家世和人品,绝不至于仿制来骗钱。多半是出于“恶趣味”——想要看看买家到底能不能看出这是真品还是摹本。 因此明远就可以买下米芾的摹本——而且绝对能将价格压得很低,因为米芾如今名气不显,还是一个尚未及冠的少年。 但是眼前这人毕竟是日后名满天下的米芾,他的书法,艺术价值摆在那里。日后米芾任何一件传世之作几乎都是名品,是国宝,其价值必然是明远今天所付出的价格的百倍千倍。 明远就是打着这个主意,才觉得自己有希望完成试验方交给的“特殊任务”。 但是明远万万没想到,米芾拿来的,竟然是名满天下的“三希”之一,王献之的《中秋帖》。 而且看米芾的模样,他似乎真的不知道眼前这张究竟是真品还是摹本。 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果眼前的是真品——他能买下吗? 根本就不敢买啊! 王献之的作品,绝不可能随随便便流传于民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