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佩文学 > 女性文学 > 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 > 第 119 章 第各行祖师ad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 119 章 第各行祖师ad(1 / 2)

宣正殿内所有人齐刷刷地把目光转向魏征:你怎么当上评书祖师的?

被注视的魏征丝毫不慌,镇定反问:“世间同名同姓的人多去了,为何会是老夫?”

李世民等人刚准备点头就听到天幕给出答案:大唐魏征!

殿内所有人又齐刷刷地转向魏征:魏玄成,果然是你!

房玄龄捻须满脸困惑:“难道谏议大夫被贬以说书为生?”

他们不知说书是何意,仅从字面来看当时为人点评书籍?

而魏征本人:...天幕污他名誉,现在又给他冠上祖师之名,后人你们戏耍老夫太过!

【评书祖师真的是魏征吗?

评书咱们都很熟悉,说书先生手持折扇配块醒木,坐在桌后板一响开始讲书。

评书在古时称谓各有不同,北方叫评书,南方叫评话,它们都是从说唱演变而来。

古时的说唱也叫讲唱文学,指又说又唱,它的说唱法跟现代说唱没关系。

评书者在讲述时会用唱词(韵文)来辅助故事情节,讲与唱互相间杂,使听众在听故事时,也能享受音乐乐趣,更能明白故事含义。

它不是戏曲,故事里有说白和唱曲,整个故事靠讲述而不是表演。

说唱跟相声也不同,相声是要逗你笑,评书是由人物为核心,讲的是人文历史故事,带有一定开智传道色彩。

这种表演方式如今已经式微,被分散于其他艺曲中,后来电视剧兴起后被融入剧情里,如经典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就采用了说唱方式表达人物情绪!】

天下人见莹白的幕光微闪就传出一道柔和的男声:请你代我谢谢师傅,代我谢谢员外爷。

接着一道哀怨的女声唱响:长亭送别泪如注,骨肉分离在路途,沐风呀栉雨多辛苦...

众人立马这是亲人离别,男子应该是被判流放?

他们想看具体影像,可惜神迹仅放出声像。

花楼里的姑娘们听到女子唱诉的曲子,赶紧叫乐师记下好重新填词新唱。

而更多的民众更喜爱后放的曲调:烟花二月去踏青,风光无限少年心.

赵匡胤听着朗朗上口的曲子,词曲简单欢快,充满少年气,很适合推入民间,让民辛苦之余能得几分乐趣!

于是下令太常:将词曲复制作圣恩,让民众沐浴天子恩泽!

【说唱形式到唐朝时被称为‘说话’,表演方式被文人斥‘不近文律’,但它能随机应变,博宫中贵人一笑,所以‘说话’在唐时成为评书的开端。

这种表演方式到了佛道两家手中,吟唱就变成了‘俗讲’,即:道士僧侣将经文故事编成通俗文字,然后用说唱(韵文)加以铺陈渲染宣扬经义,吸引善男善女。

到两宋时期‘说话’方式及表演内容均有所完善,出现了‘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

题材

有人文历史如:刘备曹操等人的三国故事,佛道两教中的神话传说及当代社会生活话题等等。

说书人暮升公卿之堂,下至市井闾巷,内容丰富技艺多变令人口耳相传,它虽是小技,却可以看作当时的人形报纸!】

刘备吃惊:什么叫三国故事?

曹操震惊:孤成了后人口中谈资?

刘备曹操(尔康手):后人你说清楚!

【到明清时期,评书就成了茶馆常驻项目,在清末时期评讲国内局势,担任开发民智激发民情,教化民众爱国的任务。

评书流传到现在,有地方评书如四川李伯清评书、扬州评书杨明坤等等,都是贴近生活,语言诙谐的短篇评书类。

长篇类的单田芳隋唐英雄传、于海龙民间志怪故事、袁阔成三国演义等等,各类评书说法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晓思翻到真正的评书内容,给了同组人员一记刀眼,咬牙切齿地开始圆话)

【魏征是谁?

大唐千古谏臣,彪悍到唐太宗见了他都不敢玩鸟的人,你让他讲评书?

呵呵~讲西伯利亚的冷风吗?

所以魏征跟评书没半毛钱关系,真正的评书的祖师是明朝柳敬亭!】

魏征面无表情:......没关系为何要提老夫名?老夫跟你有什么仇怨?让你再三戏耍老夫?

李世民大怒:后人你又污蔑朕,朕何时不敢玩鸟了?

民间

小孩听不懂神迹所指,他仰头拉了拉亲爹衣袍好奇地问道:“爹,唐太宗为什么不敢玩鸟?”

年轻的爹轻轻抚在他的发顶为他解惑:“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对其很是喜爱,正放在手里把玩时魏徵求见。

为了避免魏征谏言,唐太宗把鹞鹰放入袖中,待魏征走后鹞鹰却被捂死。”

小孩懵懂地两眼含泪:“魏征好可怕,鹞鹰都被他吓死了。”

本想讲解君臣之情的士人一愣,轻笑着揉了揉孩子头顶:“以后要听话,否则魏征要来找你”。

听见魏征要来找他,小孩吓得眼泪都缩了回去,抱着亲爹大腿狠狠点头:他才不想见他!

【为什么是明朝柳敬亭成为评书祖师?

所有人能成为祖师的缘由有二:要么是开创此业;要么是改良技术使行业得到巨大发展。

柳敬亭便是第二,宋时发展出的评书四家,经朝代更迭战火纷叠只剩微末,现在流传下来的评书支派全由柳敬亭传下】

赵匡胤头晕目眩:连民间俗技传承都如此艰难,那他赵家皇室岂不是没了活路?

他大宋尾端时到底经历了什么?难道比大唐还惨?

【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因脸上多麻被称为柳麻子,他善讲兴亡古史,王侯故事,能使人忘其所以,恍若有遗。

他年少时犯事隐姓埋名流浪于市井之间,身为社会地微之辈,亦有爱国之心。

他曾入明末宁南伯左良玉军中

说书,并帮办军协作其幕僚,更劝左良玉改良军制以抗清军,以说书技艺鼓励军士,期望能挽大明危机】

朱元璋…朱元璋脸色涨成猪肝色,没有哪个帝王喜欢听到朝廷末年的消息。

但他能怎么办?

骂后人?还是钻进天幕到明末揍后世子孙一顿?

朱元璋怒冲冲地在心里埋怨:“原以为后人是个好的,谁知...只谈明末不讲因由,还不如别提他大明!”

明初立天下人就知明末,岂不是说明他老朱不配为天子?

就很气,但又控制不了天幕,朱元璋只能独自生闷气。

【可惜在大势之下天数茫茫不可逃,柳敬亭亲身经历破家失国之事后,心境沧桑离苦积郁难以排出,所以他的讲评书风格有:‘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之风。

换句话讲就是:柳敬亭经过各种波折后,让评书技艺达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圆满大成】

天幕轻叹:【柳敬亭因国变流离于江湖,与当时士大夫无骨力举动相比,他貌丑心豪有任侠之风,颇似汉朝大将樊哙重义而轻生。

所以柳敬亭不仅受民间喜爱,也受文人推崇,吴伟业特作柳敬亭传以纪,冒辟疆写赠柳敬亭诗念他胆气。

用现在的话讲:他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艺术家!】

正在伏案批阅政务的朱棣抬头,眼里冒火:朕就知道那些士大夫不是个好的!

依后人之意,难道明亡是因士大夫卖国?

难怪先皇要磨刀霍霍砍向他们,他也砍!

【事实上在国难危机之际,位卑未敢忘忧国者从不缺少。

如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亲睹宋朝覆灭,被迫随元人北上,历经沧桑复归家土,但故国早已不复。

只能哀吟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

又如大唐安史之乱后的李龟年,流落江南成为白发梨园,在湘中宴会上唱出王维的‘伊州歌’,以念故主,令满座宾客泪流满面,湿尽衣衫】

正闭目养神的李隆基猛地睁开眼,忍不住为自己叫屈:“朕才入开元两年,后人为何屡屡提及安史之乱?”

唐玄宗做出的安史之乱跟现在的李隆基有何关系?

他烦躁地一挥手,案上的笔墨摔在地上跌成碎块。

吓得原本想要称贺的侍从尽皆下跪,祈愿自己不被牵连。

【这位梨园弟子乐诣颇深,被称为唐代乐圣。

但他不是梨园祖师,祖师是大唐头头唐玄宗!】

【唐玄宗通音律、善骑射、识历象明医方,曾亲配药方贴于宫墙让百姓自行抄阅,为民众减轻疾病之苦,其诗才也曾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总之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帝王】

秦始皇快速地批阅完一卷竹简,想到即将用上的纸,心里都雀跃两分。

听到唐玄宗的名号忍不住抬头(),正对天幕放出的图像:乾隆羡慕!

乾隆?同是皇帝他羡慕什么?

不过hellip秦始皇挑起眉头:不愧是爱欲恨死的唐玄宗◆[((),竟然能两次被后人提及讲解。

厉害!

李隆基暴躁:这种福气给你要不要啊!

天幕明明在夸他,但他就是心慌得厉害!

【曾经有人问西方学者:如果你能穿越华夏古时,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西方学者回答: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华夏封建社会最巅峰,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古时都属于空前绝后级别;

可惜跟开元盛世同样盛名的,是他对儿媳的巧取豪夺!】

民间

第一次听到皇家事的百姓瞬间哗然:“原来皇帝也会扒灰啊?”

皇帝富甲天下,竟然要抢儿子媳妇?做法也忒不讲究,跟他们村口的那家脏污没区别!

啧啧啧,皇家事好听,求神迹多讲?

李世民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案上,现在全天下人…不,历代全天下人都知道李唐皇室丑闻。

经天幕广之,他李唐皇帝在民间会编排成何样?

帝王威严脸面何在?

长孙皇后轻轻地抚着他不断起伏的胸口,满目担忧:“二郎...”

李世民深吸口气,强行将沸腾的心绪压下,握住观音婢的手勉力地微动嘴角:天子代天牧民,除了天命在身外,还因为天子有德。

扒灰的皇帝有什么道德可言?李氏还怎么统驭大唐?

-->>

殿内群臣敛声闭气,头恨不得塞进胸腔里:后人耶,皇家私事怎能当众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