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佩文学 > 未来科幻 > [三国]女帝我来当 > 分卷阅读17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5(1 / 1)

听说过一句话,面子工程?” 唐枸这个壮汉瞬间露出了困惑,两个人都是用汉朝的官方普通话在交流。 而对于唐枸而言,他的语音自然不标准,也只能听懂对方最浅显的语言。 如果汉人要开始咬文嚼字,那他是绝对听不懂的。 但眼前人好像也不是在咬文嚼字,就是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听不懂。 不过身为一方首领,也不能表现自己的愚蠢,那就太丢面子了,于是唐枸换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疑问。 “将军很重视面子这种事情吧?” 杨秋差点笑出声,看看,还不是踏入了她的陷阱,于是她用一种忧愁的语气开口了。 “人要脸,树要皮,这世上谁人不重视自己的面子呢?谁希望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是个穷酸之人。 杨家军发展到今日这个地步,步步艰辛,去年几场大战更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实际上杨家军治下的庶民和羌王你们的子民一样,都在面临吃不饱饭的困扰。 只是我这个人太爱面子了,加上杨家军也需要维持一点形象,所以羌王来的路上见到的都是精神气饱满的人。 因为这些人都有专门的饱饭可以吃,也是为了展示给来来往往的商队看,我私下里称之为面子工程,总不能让人误会我杨家军揭不开锅了。” 杨秋的语气一片诚恳,唐枸瞬间被噎住了,这真的不是忽悠他吗? 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爱面子,结果又把杨家军的虚假全部告诉他,这番话是不是有哪里不对? 唐枸自然不知道人要皮树要脸后面接的那句话。 人要脸树要皮,树要没皮必死无疑,人要没脸天下无敌。 所以此刻的唐枸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当中。 他过来是要借粮的,来的路上看到杨家军治下的县城百姓没有面黄肌瘦,看着精神气那样好,他还以为杨家军富裕得很呢。 结果对方一开口就先给他哭穷,是不是搞错剧本了? 哭穷这事儿不应该是他先开始吗?搞得他现在都不好把自己准备的剧本演出来。 “将军这里的情况竟如此严重吗?” 尴尬沉默了许久,唐枸憋出了这样一句话询问。 因为眼下他实在不知道该用哪句话开口了,总不能在对方说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还说借我一点粮吧。 这话当然也可以说出来,但对方肯定是直接拒绝呀。 “唉,大家都在用力的活着呀,想让子民们都吃一口饱饭,太难太难了。 羌王,我愧对于我的子民啊,到现在竟然还让他们忍受饥饿严寒的困苦。” 唐枸:“……” 这让人怎么接话,难道要让他跟着一起哭穷吗? 于是唐枸尴尬地换了一个话题。 “之前将军不是和我们交易了粮食和食盐这些物品吗?难道将军治下这些东西也不够了吗?” 这个问题倒也不能直接哭穷,所以杨秋是这么回答的。 “食盐倒是足够,因为我们杨家军自己在开盐矿,但是粮食是真的不够。 只能等今年春天赶紧种上粮食,指望今年的秋日能有一场丰收,不然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饿死,唉……” 食盐足够? 这倒是让唐枸眼睛一亮,至少这东西还是能交易的。 但眼下这么说,又好像达不成自己的目的,于是接下来唐枸又拐弯抹角的问了许多问题,杨秋不是转移话题就是哭穷。 搞得唐枸离开的时候,都还没有把自己的来意表达出来。 他几乎是带着一种郁闷的心情回去了,杨秋却是在唐枸离开之后,她立即把令狐邵和荀谌叫了过来。 “你们想办法去试探一下唐枸,看看他的意图是什么?应该不只是交换粮食。” 谈话的主动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在搞不清楚对方目的的情况下。 杨秋决定先退隐一番,让自己的属下来应付。 令狐邵和荀谌当然清楚杨秋对羌人那边的战略,拉拢合作的盟友,同时也是防备着的敌人。 因为羌人反复无常,随时也可能翻脸。 “将军对未来羌人的规划是什么?凉州之地,沉疴积弊已久,百余年来,羌人与汉人之间纷争不断,反复无常。 致使双方信任尽失,若日后西进,凉州之地如何处理,实乃棘手难题。” 荀谌作为豫州士族,从战略上来说,他当然知道凉州不能弃,不然会危害中原的安危。 可是从经济角度来说,凉州这地儿现在实在是个烂摊子,简而言之,那就是一个负资产。 要了会给自己增加无数的后患,不要的话,以后也会有无数的后患。 所以东汉朝堂上的大臣们在此事上也是纠结得反反复复,有时候在讨论放弃,有时候又觉得放弃了之后洛阳会很危险。 有时候说要安抚羌人,有时候又突然决定赶尽杀绝。 正是这种犹豫不决,反反复复的政策,这才导致两边的争端持续了一百多年。 如今杨秋占据并州北部,不可能以后只管中原的土地,西边的土地你不去管,他们就可能会入侵。 所以荀谌也想知道杨秋对凉州未来的规划。 “孔叔呢,你是怎么想的?” 关于战略规划这种问题,杨秋也想知道,汉朝这些土著们是怎么想的? 虽然她有自己的想法,但总得将大家的想法和原因搞清楚。 “凉州的战略位置很重要,但若是提前打下来,恐怕会拖垮我们昭国,建议采取世祖的想法,先占领中原腹地,以后再西进。” 两个人倒是没有目光短浅,决定要放弃凉州,只是都觉得凉州太难搞了,提前打下来,到时候只会陷入和羌人无穷无尽的内斗当中。 所以最好效仿刘秀的做法,先定中原,最后在西进。 其实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有大问题,对于此时的人来说,这种战略已经实际损失最小的方法了。 但杨秋另有想法,西域诸国可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需要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是。 从凉州再往西北方向前进,那可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这种地方能放弃吗?当然是不能的。 而经济价值可以有其他方法,到时候杨秋自然能在这西边种经济作物,比如说棉花,但那得是控制之后再做的事情。 至少杨秋不会让西边成为负资产,于是她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诸位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吗?” 要按照历史上的记录,后面的人不断往西部前进,一直都没能搞清楚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反而记载了多次错误的地址。 而按照汉朝目前的典籍记载,《禹贡》里面曾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这意思就是说黄河发源于积石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