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开玩笑的,万一弄不好,命都得留在那儿!你们怎么不帮他拦着?” 他低下声:“虽然殿下这一次,是说要跟他断开关系。但……他若是真能舍下,还会等到今天?若是顾凭真出了什么事……” 这些年,夹在顾凭和陈晏之间受苦受累,有很多事,他看得比很多陈晏身边的僚属要明白得多。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他也想过劝劝陈晏来着。但是从很早之前开始,他就认命了。 赵长起揉了揉打结的眉心,低声道:“诏令虽然下了,也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陛下就是想让他戍边,也不能去宣平。那儿……说九死一生都是轻的。” 他说了这么多,甘勉终于开口了。 他那张脸一贯都是一板正经的,现在也是这样:“我们这么做,是遵照殿下的意思。” “殿下让你们对顾凭袖手旁观?”赵长起斩钉截铁地道,“不可能。” 甘勉:“如果顾凭不想接这个诏令,但凡他有一点这个意思,我们的人就会出手;但殿下还说,若他无此意,亦不得横加干涉。” 赵长起怔住了。 他忽然不知道该说什么,:“这……” 沉默了好一阵,苦笑道:“这真不像殿下会说的话。” 甘勉点了点头。 他们这些人,都知道陈晏一贯的手腕有多强硬,他的性子,从来就是凌驾一切,掌控一切。是从什么时候,他对顾凭,竟然能做到这种地步了? 许久,赵长起长叹一声。 他拍了拍甘勉的肩膀,苦中作乐地道:“这两天我去打听一下,看看哪里的麻绳做得结实。顾凭若是真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别的做不了,上吊的麻绳还是可以分你一根的。” 甘勉:“……” * 宣平镇地处西北,一年中有六个月都在下雪。在凤都之中人们还穿着秋裳的时候,这里已经落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寒江之上,白雪飘飞。青君坐在舟头,闭目垂钓。 四下极静,时不时的,可以听见草木被雪给压得折断的咔嚓声。这一下下极细微,却又在安静中显得格外清晰的声响,直令此时此地,有了一种灭绝版的岑寂。 突然,青君的钓竿一颤。 他睁开眼,下意识地拉住钓竿,这动作做出来,他忽地顿了顿。 他哂道:“我钓鱼乎,鱼钓我乎?” 说罢,他将鱼竿随手一抛,站起身,道:“回去吧。” 听到这话,一直候在旁边的吴炎站起身,撑开舟。他一边划着舟,一边禀报道:”三日前,顾凭抵达了宣平。“ 青君弯了弯唇。 吴炎:“少主,有一事属下一直没有明白。这次若是由我们出手,顾凭和陈晏直接的传言,不会那么快就被压下去,这事也不会这么轻易就了结。” 事到如今,陈晏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顾凭也不过是被派到了宣平任巡按使,真论起来,他的官阶还高了。如果交由他们运作,就是让皇帝一怒之下赐顾凭一杯鸩酒,也不是没有可能。 他问道:“为何要派人将此事告知给豫王,让他动手?” 青君微微一笑:“现在,还不能让陈晏真的出事。便是出事,也不能是令他翻不过身的大事。” 他徐徐道:“豫王此人,无所谓仇敌,也无所谓亲友,好比三人之中,他永远只会联合那个最弱的,去与最强的相抗。强与弱,就是他的敌与友。” “他之所以会与我有所往来,唯一的原因就是陈晏。如果陈晏真的出了什么无可挽回的大事,令他感觉不到威胁了,那么下一刻,他的刀口就会向我调转过来。” 小舟靠岸,早有人在此等候。 吴炎将船绳抛给他,那人拉动绳子,平稳地将小舟拽到岸边。 他道:“冒提正在大帐中等候少主。” 他和吴炎都是青君身边的老人,便是说起这个以一人之力,统一北狄各部的首领冒提,神色也是淡淡的,似乎这个人专门前来请见他的少主,一等就是两个时辰,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青君一笑:“来了?那就见一见吧。” 作者有话要说: 这几天太忙了QAQ 第71章 到了宣宁后,顾凭每日就是去各处衙门和军营中巡视,审查。翻阅这几年累积的公文、案卷,去狱中提审罪囚。在将情况差不多摸清后,他开始动手了。 前朝末年,宣平卫与北狄交战时,屡战屡溃,出了不少投靠北狄的叛将。这些叛将的骨肉亲属和故旧们,很多都还生活在这里,甚至有些在军中职位还不低。如果不好好清查,顾凭真担心什么时候北狄打上门来,宣平镇的城门会被人从里面打开。 在一举揪出了十几个北狄的内应,并将他们的爪牙给连根拔起,然后当着万人的面,将那数十人的头颅一个一个地斩下来后,所有人看向顾凭的目光中,同时露出了一抹惊惧! 他们第一次发现,这个似乎总是淡淡带笑,完全没有杀气的顾大人,他的手,竟然这么狠! 连那些因为顾凭不会舞刀弄剑,而对他有些轻视的将领,也给震住了。 同样把他们给震住的,还有顾凭的敏锐。 那些被斩的人中,很多都是地头蛇。对这些人平素的所为,不少宣平的官吏将领们,即使抓不到证据,也并非完全没有察觉。 但是,顾凭这才刚来了多久? 就在这短短的时日内,他就能把宣平的情况摸透,这么精准地将那些有问题的人给筛查出来,这份敏锐,这种手段,怎么会不让人觉得可怕? 一个官员低声道:“……真是杀得好准。” 另一人接过话:“是啊。以后,只怕就算北狄有心让那些叛将靠交情来劝降,他们的亲故想想这几十颗血淋淋的首级,也不敢动什么心思了。” …… 顾凭在宣宁的种种举动,随着放飞的信鸽,被传回到了凤都。 当然,得知此事的,只有极少数几个人。顾凭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真正激起轩然大波的,是十月中,皇帝突然下旨,册封陈晏为太子! 陈晏,是太子了! 这个消息,火速传遍了四方各境。连道边的茶楼酒肆,都处处有人议论此事。 陈晏立下的战功,不说放在一众皇子中,就是放眼整个朝中的武将,他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便是在他的名声还总与“狠戾”,“杀伐冷酷”这些词挂着钩的时候,天下人对他,也是从心底里仰视着的。而这些日子,随着那些陈晏替民查冤,惩处恶官的的故事渐渐传开,众人对他更是敬慕起来。 不少人都觉得,这样一个强大无匹,又爱惜百姓的人,由他做一国储君,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因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