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验证报告,报告全面认可他们的光子芯片技术。 为了一扫“北辰一号”带来的负面影响,提振国民士气与市场信心,科技部主动邀请他们举办一个公开的新闻发布会。 季知行当然不会拒绝,不过这次新闻发布会的规格之高还是超乎他的想象。 在主持人的例行开场白后,季知行上台了。 在光子芯片结题后,高霄就将季知行的名字写入项目负责人一栏。不过,他负责发言,是因为在确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后,首都新闻办公室负责与他们联系的辛主任特地来确认过,会议主要发言人的人选,所有人都公推由季知行来担任。 辛主任一开始还有点忐忑,上级对这次的新闻发布会寄予厚望,认为这是华夏科技又一次腾飞的起点,几乎整个首都都动起来了。这样重量级的新闻发布会让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发言会不会看起来太儿戏了?虽然季知行有菲尔茨奖在手,但NS方程和光子芯片可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啊。 不过,光子芯片项目组的所有人还是坚持季知行是最合适的发言人选。 俞竹藜说:“他是整个项目的技术主力。” 邓迫说:“他参加过国际数学家大会,最有发言经验。” 高霄教授说:“他帅。” 辛主任接受了这些意见,但此刻看着头发乌黑茂密的季知行走上台,还是忍不住揪着一颗心,生怕他年轻怯场临阵掉链子。 季知行握住话筒,镇定自若地开口了。 ““华芯一号”采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具备高达99.96%的单量子逻辑门保真度……” 季知行侃侃而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华芯一号”从构想到完成的技术过程,之后详述了其性能与精度,还解析了光子芯片沉积、光刻、刻蚀、离子注入、封装等一连串生产工艺,可以说从专业角度将光子芯片的重点要点都说清楚说明白了。 辛主任揪着的一颗心渐渐放回肚子里。他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出身,纯纯的文科生,季知行所讲述的芯片技术他自然是听不懂的,但他会看啊。 前排的院士与芯片专家们有的频频颔首,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喜上眉梢,有的热泪盈眶。季知行讲得怎么样,那还用问吗? 之后是记者提问环节,第一个提问的记者问出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季先生,据您刚才所说,“华芯一号”在制备上不像传统芯片那样依靠光刻机,请问在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技术问题上,季知行是完全不怕人追根究底的。 “简单来说,在技术上是通过我们实验室研发的新型光镊技术实现多种光学微操控,以能够捕获、传输、控制纳米颗粒支路选择的导向系统和光学分选器,为硅基片上的高度集成化提供了支持……” 话音刚落,就有懂技术的记者紧接着提问: “据我所知,光镊技术会对微粒造成光损伤与热损伤,请问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 这个问题正中季知行下怀。 当初,他们小组研发出新型低温光镊技术,写成论文后顺利刊发在《华夏科学》上,但一直没有引起什么水花,如今正是个亮相的好机会。 “我们实验室研发的新型光镊技术有别于传统光镊,并不靠激光束汇聚形成的强聚焦光斑捕获颗粒,而是控制涡旋光束的量子涡流来实现对微粒群的操控……” 比起“光子芯片”,“光镊”对于观看直播的人们来说就陌生多了,但仍有人意识到了这项新技术的重要性。 “哇嘈!光损伤与热损伤解决了?!”(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jpg) “啥啥啥呀?这个技术有什么用能不能具体说说?” “解决了光、热损伤问题,那么纳米光镊在生命科学方面能做的事就太多了。比如可以无创对细胞和生物大分子注入微量物质,从微观尺度上实现药物传递。” “再通俗点说,比如可以移走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清理血栓,比如可以从RNA层面清扫病毒细菌或癌细胞,甚至可以捕获DNA对需要的部分进行基因修饰!” “哇喔,听起来好像很牛B的样子。” “不过光子芯片技术还是绝对的C位!” “那光子芯片和量子芯片相比,到底哪个更优越啊?” “以目前来看,如果物理领域没有爆炸性的进步,那量子芯片的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而光子芯片暂时看不到上限。“华芯一号”的性能已经可以进入世界最尖端芯片的行列了,后续的升级进化我更看好光子芯片。” “当年沃尔夫法案一出,很多人就说中国航天药丸,可如今我们有天宫空间站、有北斗系统。当初芯片法案一出,多少人唱衰啊,可如今我们有光子芯片了。华夏万岁!” 网上观看直播的很多观众心潮澎湃,会场的领导、专家、记者们更是热泪盈眶。 发布会到了尾声,台下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起立,掌声久久不息。 这些年来,华夏在许多领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高科技光环,比如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就有五代机、空间站、载人航天、探月探火、055大驱、航空母舰、电磁弹射等等,然而尖端芯片技术始终是一块短板。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在这样的时代,所谓的制裁,不需要长枪大炮,不需要血流成河,只需要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足够了。 一枚小小的芯片就承载了新世纪两大强国之间的角力! 所有人都深深地凝望着季知行身后大屏幕上转动着的“华芯一号”,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太漫长的期待。 邓迫的目光由屏幕上的“华芯一号”移到季知行身上,突然想到,如果那天他把那块废弃的硅基材料扔进废料箱的时候,季知行刚好不在场,那么他是不是就这么和华夏芯片发展的转折点擦身而过了? 一想到自己有这么一瞬间差点成为民族的罪人,邓迫就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噤。 作者有话说: 第81章 邓迫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光子芯片项目成功结题, 项目组的所有人也结束了在实验室闭关研究的生活,但紧接着就是没完没了地写论文。 如果让其他硕博知道邓迫腹诽的“没完没了”四个字,怕不是要气得一人踹他一脚。 别的硕博头秃于没有项目可写论文, 可邓迫是头秃于能写的论文实在是太多了,千头万绪几乎无从入手。 一项新技术简直就是一台论文制造机,更何况是光子芯片这样极具突破性、创新性、超越性的新技术。 一般来说,高校常规的项目组是实验与论文并行的, 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实验都能写一篇论文。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