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明远就更窘了:连你小子都知道了,这…… “来的这位与子瞻公是同宗。”种师中没什么表情地回答。 明远顿时松了一口气:原来来人也姓苏,不姓蔡……那就好。 他开始搜肠刮肚地回想这个时代有哪些姓“苏”的官员,第一个想到的却是苏辙。 但如果是苏辙,那苏轼岂不得高兴得上天? 明远果断否定了自己的判断,既然猜不出来,就干脆直接与种师中一道前往他们常聚的那间酒楼。 他与种师中到时,秦观已经在那里作陪了。明远与种师中站在閤子外,能听见秦观在里面恭恭敬敬地应道:“确是如此,子容公。” 明远听着,站在原地,低头想了片刻,突然恍然大悟般地抬起头。 “里面是苏子容公?” 他惊问种师中,随即露出惊喜无比的笑容。 种师中没什么表情地看看他,点点头。 明远几乎要大笑出声:此刻他觉得自己“捡名人”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苏子容,且是与苏轼彼此认得的官员,那便是苏颂了。 这一位也是和沈括一样的“六边形战士”,博学多才之人,于数算、天文、地理、山川、本草、机械、律吕等学几乎无所不通——绝对跟沈括有的一拼。 在北宋科技史上,最为重要的两名官员,都在短短数月内被明远“捡到”了。 而且看看这时机——他可是刚刚得了弹簧与发条啊! 明远正大喜,突然心头一沉。 这是因为他突然想起,苏颂还是苏轼的“狱友”,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下狱的时候,苏颂正好也同时被弹劾下狱,而且据说就“住”在苏轼隔壁,亲眼目睹了苏轼所经历的折磨…… 当然,这一切现如今还都没有发生,明远只是在为这些科学家与大文豪们“未来”的命运而担忧而已。 倒是种师中,看到了明远这副忽喜忽愁的样子,扁了扁嘴,故意大声咳嗽了两声。 只听閤子里面苏轼喜孜孜地道:“子容兄,想必是端孺与远之到了。那两位都是横渠书院的年轻才俊,子容快来见见。” 閤子门一开,明远果然见閤子中主位上坐着一位五十出头的官员,须发已白而肤色微黑,双目炯炯,正盯着明远和种师中。 苏轼打横相陪,而秦观只坐在下首。 明种两人依次进閤子,向苏颂行礼,并自报了家门。 苏颂看起来颇为随和,伸手抚着颏下的花白胡子,微笑道:“好,好……” 苏轼便介绍,明远这才晓得:苏颂之所以来到杭州,情况和苏轼差不多——也是因为得罪了新党,因此出知婺州,也就是后来的浙江金华。 明远自己与新党的关系密切,但苏轼显然是为他遮掩了,没有在苏颂面前提这件事。因此苏颂望着他与种师中的眼光相当“和蔼”,颇有赏识后辈的模样。 席间主要是苏轼在与苏颂谈谈说说,也说到了朝中新法推行的一些重要关节。 明远插不上嘴,索性与种师中与秦观一样,埋头吃。 但是明远心里装着事,所以有些话必然要向苏颂打听。 因此,他待到苏轼与苏颂叙旧之后,双方都情绪比较好的时候,以目示意苏轼,并向苏颂送上微笑。 或许是他少年人的清澈微笑太引人瞩目,没过多久,苏颂便转过脸来,望着明远:“远之有什么想要问老夫的吗?” “我想请教的是——” 明远恭恭敬敬地提问,对面的绝对是一位科技大佬,而且按照他的人生轨迹,在政治上要比沈括成功不少。 于是明远做足了姿态,才问:“您知道擒纵装置吗?” 苏颂很明显地一怔,转头望向苏轼:“子瞻没提过这少年郎长于数算与机械啊!竟然连擒纵机括都知道?” 苏轼拈着胡子呵呵地笑着。 而明远汗颜:他也确实不擅长数算机械的,只是小时候爱玩,曾经拆过自家老爹价值几十万的机械表,后来又都给装了回去,而且还没被打。 “子容公谬赞了,小可并不长于数算与机械,只是听闻,很想见一见这擒纵机括的图纸……不知子容公可愿指点一二。” 苏颂拈须哈哈一笑,道:“没什么值得藏着掖着的。” 他当即叫过一名伴当,让将他随身带着的书稿取来。 等取来时,明远见那些是时人常用的手稿,大约是一尺见方的大张字纸,厚厚的一大叠,用细绳扎起,卷成一卷。 苏颂将其展开,明远之间最上面那一张上无甚字迹,只写着四个大字:“仪象法要”。 明远完全惊呆了。 “这……这是……苏子容公已经在着手筹备水运仪象台了吗?” 他对此有印象,但是完全不知道苏颂在熙宁年间就已经开始在策划他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水运仪象台?” 坐在明远一旁的秦观与种师中完全呆住了,根本不知道明远在说什么 苏颂却佯装发怒般地拽了拽自己的胡子,板着脸道:“连老夫要制水运仪象台的事都已知晓?这难道还不长于数算机械?” 他转脸看着苏轼,忍住笑意道:“现在终于明白为何子瞻要说此子‘有些特别’了。” 苏轼在一旁得意地冲明远眨眼睛。 明远顿时脑后出汗,真想知道苏轼到底是怎样在苏颂面前介绍自己的。 但好在这只是一个小插曲。 苏颂很快就爽快地将自己的手稿翻了翻,找到了一张专门绘制零件的图纸,看看这张手稿已经标记过顺序,便将其抽出来,递到明远手里。 明远一瞧:界画。 这是一种界尺引线的作画方法,极其工整地将擒纵机构的形态与细节都画出来了,旁边还附注了比例尺——这甚至已经超出了界画范畴,和后世的工业制图相当接近。 这意味着工匠们只要得到这张图纸,按照比例尺放大或者缩小,就可以将这一组擒纵机构制出来。 明远望着这张图纸,心中迅速措辞,在想,怎样才能请苏颂允许他将这张图纸描画一张。 苏颂却问他:“远之,请问,你因何问起这件机械,是也想像老夫一样,研制出一架仪象台吗?” 明远摇摇头,诚实地回答:“不,晚生想要制作机械时钟。” 苏颂与苏轼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苏轼还好,苏颂是真的非常吃惊。 閤子里一时很安静,秦、种两人完全插不上话。而苏颂却只拈着颏下的胡须,盯着明远,似乎很想了解,明远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片刻过后,苏颂开口。 “水运仪象台,是必须禀明天子之后,才能着手制造的……” 仪象台,说白了是一件天文观测用具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