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佩文学 > 其他题材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 分卷阅读5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51(1 / 1)

啊——” 吕大临点点头。 大家都是陕西人,一听这话都懂。 陕西一路,多地都已是胡汉杂居,汉人、党项人、吐蕃人……混居一处,有些已在此落地生根,与寻常汉人无异,也有些是在边地参与互市贸易的商旅,其中肯定还有间谍。 如果贸贸然将马蹄铁这种好东西传开,教擅于骑术的党项人学了去,甚至再传给北面的契丹人……那就糟了糕了。 明远皱起眉:“吕师兄,小弟倒以为,这样的利器只要咱们使用,便是捂不住的,迟早会让他人学去。” 如果怕其他人学去,就自己也放弃不用,这就真“因噎废食”了。 吕大临却摇摇头,说:“不,师弟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可以上书朝廷,由官府出面,在军中推广这物事。” 明远想了想,知道这是师兄的老成之言,但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来如今陕西路马匹管制,最多的马匹都在军中。由军方来推广马蹄铁较之民间,必然更为高效。 再者军方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轻易不会将这等利器泄露给党项人。就算知识与发明的管饭传播是大势所趋,至少也可以拖延个几年。在这几年里,大宋西军没准儿就能建立起对西夏骑兵的优势,从而逆转战局。 于是明远郑重向吕大临行礼:“吕师兄想得周全,不然小弟便是孟浪了。” 吕大临对这个小师弟的态度非常满意,连声称赞:“师弟种种奇思妙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先生知道了,必然也是欣慰的。” 谁知他们身边的舒承予和郑铁匠同时惊讶:“难道不是横渠先生教的?” 明远和吕大临:…… 把话说开之后,明远和郑铁匠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是郑铁匠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好东西,是好东西啊!没曾想老汉只动手制了一次……” 明远却突然想起来了:“我昨天带来的图样里,还有一张。” 他马上转向吕大临:“吕师兄还记得我说过,要让先生的马车不再颠簸吗?” 吕大临睁圆眼睛:难道你没打算在京兆府和凤翔府之间重新修路? 郑铁匠已经把另一张图样翻了出来,正望着上面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发愣。 大家一起凑上来看了,都满怀疑惑地望着明远,眼里只有两个字:“就这?” 明远点点头:“虽然这还不是最好的,但应该勉强能用了。” 他绘在纸上的这个长方形铁片,实际有个名字,叫做“片簧”,只要在大车上安装的位置恰当,便可起到减震的作用。 当然,片簧的效果可远不及弹簧,但是弹簧涉及较为复杂的工艺,明远不确定以眼下的工艺水平能不能达到。 所以,一步一步来,先从片簧做起,再慢慢尝试弹簧。 明远没忘了安慰一句郑铁匠:“这物件绝对是日常需要,日后会有好多人来拜托铁匠您的呀!” * 郑铁匠用熟铁打制的“片簧”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等到明远找到一位擅长修理马车的高手匠人,将这片簧安装在马车适当的位置上,车驾行走起来的时候,车厢中的震动,真的减轻了不少。 吕大临作为“试验者”,坐在牛车上来来回回地跑了两趟,回到明远身边时伸手挠了挠头:“远之,这不会是我心中先入为主,才会觉得这车行得平稳了些吧?” 这位“教导主任”怀疑“减震”是一种心理作用。 为了说明片簧的作用,明远干脆做起了对比实验。 他在两驾马车上放了完全一样的两只水缸,各自盛满了水,将水缸盛放在一只木盆里,然后由马车载着,沿着同样一段道路,行驶同样的距离。 吕大临看了明远的设计,就知道这个小师弟究竟在打什么主意,不由得拈着须连连点头。 少时两驾马车都跑到了地方。明远让人把木桶和水缸从马车里取出来,展示给横渠镇闻讯过来看热闹的乡民们看。 用传统马车承载的水缸,泼出了大半缸的水,可见颠簸得厉害。 而用安装了“片簧”的新式马车承载的水缸,则只泼出少许清水。 结果如何,一望而知。 明远用这个简单的对比试验,完美验证了片簧的减震效果。 “啧啧啧——” “果然!” “舒家的大外甥不愧是横渠先生门下的弟子,有他指点,郑铁匠才能制出这样有用的器具。” “是啊,横渠先生不愧是大家,教导有方。” 吕大临在一旁却越听越惭愧:横渠先生没教过啊,连他这个做师兄的,却也不会。 他一回头,却看见明远和郑铁匠正在一旁,头凑着头商议。 明远连比带划,郑铁匠却好像是听懂了,又好像很迷茫的样子,只能点点头,表示自己都一一记下了,能不能成,得试过了再知道。 明远顿时又塞给郑铁匠几大锭银子,算是材料费。 他安排好这一切,才回到吕大临身边。 在吕大临眼里,明远是一脸既神往又安慰的模样。这少年将双臂举过脑后合抱,舒心地笑着,口中喃喃地说:“弹簧床会有的,沙发也会有的!” 吕大临:弹簧床?沙发??? 这些都是啥? 第30章 十万贯【第三更】 吕大临来到横渠镇, 见证了明远是怎样在顷刻之间,就把一座略显破败的老屋,修整得宽敞明亮, 极其适合书院的。 如今正是冬闲时节, 横渠镇的乡民纷纷过来帮手, 换瓦的换瓦, 粉墙的粉墙。转眼间这书院选址的老屋就已经焕然一新。 而明远要做的可远远不止这些。 他带领很多乡民一起,在房舍内都修了“地炉”。这地炉却又和陕西人家常见的“地炉”不太一样, 乃是用砖砌出的空心地炉,烧柴火的地方和出气口都在室外。 吕大临去过明远在长安城里的宅院, 因此晓得, 明远家的地炉也是这样的。天气冷的时候往那“地炉”上一坐,暖呼呼得格外惬意, 室内的空气也很清新, 不会有那炭味儿。 明远一边向吕大临讲解这种“新式”地炉的使用,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先生身体不好, 时常咳嗽,想必是肺气受损。冬日里如果将柴炭一类直接放在室内烧,恐怕会损伤肺气。因此小弟特地安排了将地炉的通气口安在室外, 这样一来, 室内的空气不会浑浊, 对先生将养身体有好处……” 吕大临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只觉得这个小师弟尊师重道。 而书院外用作实验“井田”的九顷地也已经准备就绪了。 明远这次花高价买下了呈正方形的九顷土地,土地四周都竖了界碑, 正面写着“横渠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